微信登录

1948年 - 55岁 - 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55岁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定乾坤

1948年,时年55岁的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亲自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定东北

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毛泽东把决战的首战目标指向了东北战场。当时,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区,态势极为不利。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明确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方针,要求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关上东北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然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南下作战存在顾虑,在攻打锦州的决策上一度犹豫徘徊。毛泽东多次致电林彪,严肃指出攻打锦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坚定的决心推动作战部署的执行。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迅速出击,切断了锦州与外界的联系。10月14日,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攻克锦州,俘虏国民党军范汉杰等高级将领。锦州的解放,使长春的国民党军陷入绝境,一部分起义,一部分投降。随后,东北野战军在辽西地区围歼了从沈阳增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第一次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淮海战役:以少胜多铸奇迹

淮海战役是一场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在这一地区集结了80万重兵,企图与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而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只有60万人,在兵力和装备上均处于劣势。

毛泽东为淮海战役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围歼了黄百韬兵团。毛泽东密切关注战役进展,及时给予指导,要求部队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扩大战果。

战役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围歼了黄维兵团。此时,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毛泽东指示华东野战军迅速追击,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陈官庄地区。

战役第三阶段,为配合平津战役,麻痹傅作义集团,毛泽东指示对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待平津战役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激战,全歼该敌。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

平津战役:兵不血刃促新生

辽沈战役胜利后,傅作义集团面临着被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困境。他们收缩兵力,企图海运南逃或西窜绥远。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到傅作义集团的动向,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为了不使傅作义集团决策逃跑,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战略部署。他命令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迅速隔断平、津、塘、唐诸敌的联系,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据点,使其成为“瓮中之鳖”。同时,指示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新保安之敌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对北平、天津之敌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

1948年12月22日,华北军区部队首先攻克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部队第三十五军。24日,解放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在天津守敌拒绝和平改编后,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解放天津。

天津的解放使北平守敌陷入绝境。在中共地下党的努力争取和各界人士的推动下,傅作义接受了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在1948年,55岁的毛泽东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战略智慧,驾驭了整个战争的进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启了新中国诞生的壮丽篇章。

1948年 - 55岁 - 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