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1938年 - 45岁 - 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

1938年,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风云激荡却又孕育着伟大变革的一年。这一年,45岁的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振聋发聩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犹如划破暗夜的闪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崭新的前进方向。

时代风云下的迫切需求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斗争形势异常复杂。在党内,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危害。王明的“左”倾和右倾错误,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遭受了巨大挫折。同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和策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洞察

1938年的毛泽东,已经历经了多年革命斗争的洗礼,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思考。他深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但必须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论断,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精准把握。他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毛泽东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邃的战略眼光,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他积极倡导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现实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在当时的党内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深刻的反思。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此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革命规律,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军事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阵营。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抗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它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命题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创新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