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1935年 - 42岁 - 遵义会议确立其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转折: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铸就革命新征程

1935年,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在风雨飘摇中迎来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这一年,42岁的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其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迷茫的中国革命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在长征初期,红军又遭受了重大损失,人员锐减,士气低落,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前途一片黯淡。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一直在为挽救党和红军而不懈努力。他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和主张,然而却遭到“左”倾领导者的排斥和否定。但毛泽东并没有气馁,始终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执着。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他深刻地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辟的论述,批判了“左”倾领导者在军事指挥上的瞎指挥和错误决策,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

毛泽东的发言得到了大多数与会同志的支持和拥护。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张闻天在中央负总责,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经过反复比较和实践检验后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从军事上看,毛泽东凭借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带领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随后,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在政治上,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这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从组织上看,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个领导集体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紧密团结,相互协作,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更加成熟和坚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和挑战。

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继续坚定地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42岁的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领导地位,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遵义会议的历史功绩,传承和弘扬遵义会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35年 - 42岁 - 遵义会议确立其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