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1929年 - 36岁 - 与朱德率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

转战赣南闽西:1929 年毛泽东与朱德的战略征程

1929 年,毛泽东 36 岁,这一年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走向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困境突围,战略转移

1928 年底,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当时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物资匮乏,部队给养不足。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朱德等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一方面打破敌人的“会剿”,另一方面到外线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

1929 年 1 月 14 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 3600 余人离开井冈山,踏上了转战赣南、闽西的艰难征程。在转移过程中,红军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斗异常激烈。特别是大余战斗和圳下战斗,红军损失惨重,一度陷入困境。然而,毛泽东和朱德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带领部队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开敌人的锋芒,寻找有利的战机,逐渐摆脱了被动局面。

赣南播火,初奠根基

红四军进入赣南后,充分利用赣南地区地势复杂、群众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毛泽东和朱德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灵活的战略战术,采取“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地方党组织和革命政权。

在赣南,红军先后占领了兴国、宁都、瑞金等县城,建立了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基础。1929 年 3 月,红四军在兴国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进行了重要修改,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修改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通过土地革命,农民获得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加入红军和地方武装,为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闽西开拓,星火燎原

1929 年 3 月,红四军首次进入闽西。当时的闽西地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革命形势一触即发。红四军的到来,给闽西人民带来了希望。毛泽东和朱德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挥红军迅速出击,先后取得了长岭寨战斗、龙岩战斗等一系列胜利,歼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长汀、龙岩、永定等县城。

在闽西,红军同样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工作。毛泽东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他根据闽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土地革命政策。在土地革命的推动下,闽西地区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 1929 年底,闽西革命根据地已拥有 80 多万人口,建立了 5 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成为当时全国较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思想引领,铸就军魂

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过程中,红四军内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一些同志对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流寇思想和单纯军事观点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统一全军的思想,1929 年 12 月,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作了重要报告,深刻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上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为红军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铸就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从此,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成为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人民军队。

1929 年毛泽东与朱德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战略行动。在这一年里,他们带领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思想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一时期的实践和经验,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彰显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智慧和伟大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