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1936 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43 岁的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如同一座灯塔,为中国革命战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前,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左”倾冒险主义者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苏联经验,在军事指挥上采取冒险进攻的策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右倾机会主义者则在关键时刻动摇妥协,放弃革命的领导权,给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
在这样的困境下,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要取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必须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指导思想。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错误军事思想的有力批判和纠正。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又经过了 1924 年至 1927 年的革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红军必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基于这些特点,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战术原则。例如,在战略上,要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反对消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通过战略退却,保存实力,创造有利条件,而后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在战术上,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原则强调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以多胜少,逐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些战略战术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大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撰写,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科学的军事理论指导,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部著作的思想引领下,红军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原则,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通过运用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更是将这些战略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实现了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蕴含的战略思维、辩证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为我们在各个领域应对挑战、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43 岁的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远见卓识,撰写了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