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毛泽东42岁。这一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就在这样的历史紧要关头,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抗日救亡的前行道路。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妄图进一步吞并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严重的侵华事件,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而此时,国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蒋介石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却集中兵力围剿红军。同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左”倾关门主义思想一度占据主导,影响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紧迫任务。
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他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侵略行径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这就使得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坚决要求抗日的,他们是抗日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则具有两面性,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他们中间的一部分有参加抗日的可能,另一部分则有由动摇而采取中立态度的可能。即使是地主买办阶级营垒,在日本帝国主义要独占中国的形势下,也可能发生分化。
基于对这些阶级关系的透彻分析,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他强调,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抗日斗争的正确方向和最终胜利。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在抗日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抗日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报告也为后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指明了方向。在报告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加强与各抗日力量的联系与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各界人士纷纷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来。例如,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事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条件。此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革命路线。这一报告所体现的战略思维和斗争艺术,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5年毛泽东所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篇光辉文献。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救亡的正确道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实践价值,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