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1937年 - 44岁 - 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7:44岁毛泽东以“两论”照亮革命前行之路

1937年,对于中国革命而言,是风云变幻、暗流涌动的关键一年,而时年44岁的毛泽东,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挥笔写下《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光辉著作,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中国革命的航船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和错误倾向。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知识奉为教条,生搬硬套外国经验,而经验主义者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的指导意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挫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深感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为全党提供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论》围绕着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展开,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他强调,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理性认识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并且将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矛盾论》则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一观点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同时,毛泽东还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指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两论”的问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看,它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运用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从实践层面来看,“两论”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帮助全党同志正确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克服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统一了全党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历史转折关头,“两论”的哲学智慧更是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指导。它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抗日战争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37年,44岁的毛泽东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这两篇著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