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毛泽东年满35岁,此时的他肩负着红四军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重任,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的革命征途上为中国革命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血雨腥风之中,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而后毅然决然地带领队伍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毛泽东担任党代表。
会师后的红四军面临着诸多难题。部队成分复杂,有农民、旧军队士兵等,思想认识和战斗作风参差不齐。毛泽东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着手对红四军进行全面改造。他大力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使党组织成为部队的坚强核心。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想武装战士们的头脑,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革命的意义和自身肩负的使命,从而将一支成分复杂的队伍逐渐锤炼成一支具有坚定信仰、纪律严明的革命武装力量。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充分展现出了超凡的战略眼光。面对强大的敌人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他清醒地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地与敌人进行正面硬拼。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领导红四军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通过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使红军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他根据井冈山地区的地形特点和敌人的作战规律,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术。这一战术灵活多变,使红四军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屡战屡胜,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力量,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四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分歧。一些同志对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认识不足,存在着流寇思想和单纯军事观点。这些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红四军的团结和战斗力,也对革命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组织召开各种会议,与同志们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在会议上,他以理服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耐心地说服那些存在错误思想的同志。经过反复的思想交锋和艰苦的工作,毛泽东逐渐统一了红四军党内的思想认识,使大家更加坚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明确了革命的目标和方向。
1928年,35岁的毛泽东在担任红四军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岗位上,以其非凡的智慧、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带领红四军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前进。他所做出的一系列决策和努力,不仅为红四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