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45岁的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洞察全局的智慧,发表了《论持久战》,为迷茫中的中国抗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爆发。然而,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国内“亡国论”与“速胜论”甚嚣尘上。“亡国论”者被日军初期的强大攻势所吓倒,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速胜论”者则盲目乐观,幻想依靠国际援助迅速战胜日本。两种论调都严重扰乱了民众的思想,对抗战大局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于1938年5月至6月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国情的全面分析,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从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等四个特点出发,毛泽东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科学论断。
敌强我弱决定了日本能够在中国有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的横行,中国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然而,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对比,又决定了日本必然最后失败,中国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论断犹如一盏明灯,驱散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使全国人民对抗战的前途和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
《论持久战》不仅指明了抗战的总趋势,还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强调,在战略上要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要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要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把正规战和游击战相结合,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有力地牵制和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同时,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战略部署,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打击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的进程完全验证了《论持久战》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再到战略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在《论持久战》的指引下,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其陷入了长期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而中国人民则在长期的抗战中不断积累力量,为最终的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是中国人民全体奋斗的结果,也是《论持久战》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论持久战》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军事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论持久战》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和斗争精神,以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