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1935年 - 42岁 - 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

1935年,42岁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绝处突围创奇迹

1935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而言,是生死攸关、危机四伏却又在黑暗中探寻曙光的一年。此时的毛泽东42岁,他以卓越的军事智慧和超凡的领导能力,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成功跳出敌人包围圈,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荡气回肠的一笔。

困局当前,抉择艰难

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兵力,企图将红军围追堵截于长征途中。1935年初,红军进抵贵州遵义。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然而,彼时红军面临的局势依旧极为严峻。蒋介石纠集了一百多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合围过来,妄图把红军一网打尽。中央红军能否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成为亟待解决的生死问题。

一渡赤水,避实就虚

面对敌人的重兵压境,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准备在泸州至宜宾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人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一渡赤水,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指挥红军避实就虚,主动摆脱正面之敌的明智之举。红军在赤水河以西寻求新的战机和生存空间,为后续的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和主动。

二渡赤水,奇袭娄山

蒋介石发现红军西渡赤水后,急忙调整部署,调集重兵向川南追击。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敌人在黔北兵力空虚的战机,当机立断,决定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紧接着,红军迅速向桐梓、娄山关挺进。2月25日至26日,红军在娄山关与敌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一举攻克娄山关。随后,红军乘胜追击,再占遵义城。此役,红军歼灭和击溃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二渡赤水,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三渡赤水,引敌西进

遵义战役的胜利让蒋介石大为震惊,他亲自飞抵重庆,策划新的围攻,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小地区。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合围。当敌军逼近时,红军于3月16日至17日,由茅台及其附近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各路军队向西追击。毛泽东成功地将敌人主力引向了川南,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渡赤水,是毛泽东运用“示形”战术的经典范例,通过巧妙的伪装和调动,使敌人完全陷入了他所预设的圈套之中。

四渡赤水,跳出重围

就在敌人全力向西追击之时,毛泽东再次做出了惊人的决策。3月21日晚至22日,红军以隐蔽、神速的动作,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河,重返贵州。红军迅速向南疾进,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此时坐镇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慌失措,急调滇军前来“救驾”。而这恰恰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之计。红军乘虚向云南疾进,威胁昆明。当云南敌军纷纷回援昆明时,红军却虚晃一枪,向西北方向急进,于5月上旬巧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跳出了敌人精心设置的包围圈。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在1935年那个风云变幻、生死攸关的时刻,42岁的毛泽东以他深邃的洞察力、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指挥中央红军在赤水河畔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这场战役不仅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更彰显了他在复杂局势下驾驭全局、力挽狂澜的领导能力。四渡赤水的胜利,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为红军继续北上、实现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永远闪耀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