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毛泽东41岁。这一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而言,是风云突变、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而毛泽东也在这艰难困苦的征程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党和红军的命运指引着方向。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当时,“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泽东所倡导的正确军事路线,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国民党军队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层层封锁。红军在错误路线的指挥下,历经一年苦战,却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形势岌岌可危。
毛泽东虽有着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和深刻的战略眼光,但此时却被“左”倾领导者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极沉沦,始终密切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心系红军的安危。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多次提出正确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例如,当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合作反蒋时,毛泽东建议红军应趁机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建议被拒绝,错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随着反“围剿”形势的不断恶化,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毛泽东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长征初期,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蒋介石调集了大量军队进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遭受了重大损失。特别是湘江战役,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此时,红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暴露无遗,广大干部和战士对“左”倾领导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对毛泽东正确军事路线的怀念和渴望愈发强烈。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他深入战士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战士们讲述革命道理,鼓舞着大家的士气。同时,他也在不断思考着红军的出路和未来。当红军到达湖南通道地区时,蒋介石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红军。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力主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多数同志的支持,红军得以避免了陷入绝境的危险,转兵贵州,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毛泽东带领红军在正确的路线指引下,展开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如蛟龙得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不断向着胜利前进。
1934年,是毛泽东人生中极为艰难的一年,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的开始,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正是在这血与火的洗礼中,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长征,不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行军历程,更是一次思想的觉醒、一次力量的凝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1934年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壮丽史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