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计算机科学的众多搜索算法中,斐波那契搜索是一种较为独特且高效的搜索算法。它主要用于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的位置。与二分搜索类似,斐波那契搜索也是通过不断缩小搜索范围来找到目标元素,但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性能,尤其是当数组元素的访问成本较高时。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斐波那契搜索算法的原理、代码实现以及实际应用。
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经典的数列,其定义为:$F(n) = F(n - 1) + F(n - 2)$,其中$F(0) = 0$,$F(1) = 1$。数列的前几项为:0, 1, 1, 2, 3, 5, 8, 13, 21, 34, …
斐波那契搜索利用斐波那契数列来确定搜索范围。具体步骤如下:
def fibonacci_search(arr, x):# 生成斐波那契数列fib2 = 0 # F(k-2)fib1 = 1 # F(k-1)fib = fib2 + fib1 # F(k)# 找到大于或等于数组长度的最小斐波那契数while fib < len(arr):fib2 = fib1fib1 = fibfib = fib2 + fib1# 偏移量offset = -1# 开始搜索while fib > 1:# 检查 fib2 是否有效i = min(offset + fib2, len(arr) - 1)# 如果 fib2 位置的元素小于 xif arr[i] < x:fib = fib1fib1 = fib2fib2 = fib - fib1offset = i# 如果 fib2 位置的元素大于 xelif arr[i] > x:fib = fib2fib1 = fib1 - fib2fib2 = fib - fib1# 找到目标元素else:return i# 检查最后一个元素if fib1 and arr[offset + 1] == x:return offset + 1# 未找到目标元素return -1# 测试代码arr = [10, 22, 35, 40, 45, 50, 80, 82, 85, 90, 100]x = 85result = fibonacci_search(arr, x)if result!= -1:print(f"元素 {x} 在数组中的位置是: {result}")else:print(f"元素 {x} 不在数组中")
fib2、fib1和fib分别表示$F(k - 2)$、$F(k - 1)$和$F(k)$,offset表示偏移量。fib2位置的元素与目标元素的大小关系,更新斐波那契数和偏移量,缩小搜索范围。| 复杂度类型 | 具体复杂度 | 解释 |
|---|---|---|
| 时间复杂度 | $O(log n)$ | 与二分搜索类似,每次迭代都将搜索范围缩小约一半。 |
| 空间复杂度 | $O(1)$ | 只使用了常数级的额外空间。 |
斐波那契搜索适用于以下场景:
斐波那契搜索是一种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高效搜索算法,它在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时具有良好的性能。通过合理利用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斐波那契搜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组元素的访问次数,尤其适用于数组元素访问成本较高的场景。通过本文的介绍和代码实现,相信读者对斐波那契搜索算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该算法。